扫一扫关注我们

“五子登科”之房子变迁记

发布日期:2019-10-12  浏览次数:5941

        “五子登科”,是说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先后高中进士,荣耀门庭。不同的时代“五子登科”有着不同的含义,当下世俗版的“五子登科”则指孩子、房子、车子、票子和位子。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安徽皖维集团建厂50周年,我虽不是这国企的员工,但是居住在此,亲历着这里的变化。回望来时路,与我而言,感受变化最大的一“子”还是房子。

       居有定所方为家。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住”,1994年我结婚时,婚房在东区的筒子楼,有一南一北两个单间,这在当时就算不错了。三楼是顶楼,尖顶的楼房没有吊顶,我们自己动手用毛竹、钢筋加纸板搭成简易的平顶起到隔热美观的作用。墙壁刷白,地面用掺了红颜料的水泥重新做了地坪,窗户上贴上自己剪的喜鹊登梅红双喜字。

       记得第一次走进这幢楼时,吓了一跳,幽幽的走廊里昏暗肮脏,头顶上黑黢黢垂着多年的蛛丝网,时不时窜出只大老鼠。只有待眼睛慢慢适应了环境才能看清过道两边堆满的各家杂物,乱竖刀枪般的杂物使原本就不宽的走廊更加逼仄,地面、墙角还时不时闪出飞奔的“小强”,斑驳的墙壁坑坑凹凹可见里面的黄土,盯得久了,仿佛是一幅书法或抽象画,究竟是折股钗还是屋漏痕呢?

       嫁谁随谁了,我就在这样的房子里开始了新生活。楼道内多家共用一个厨房,谁家的水开了,菜快糊了,都有人能搭把手,吃饭端着碗串门顺便鉴赏下别家的厨艺。有了孩子后,先生倒班常常不在家,抱着不会走路的稚子,我连饭都吃不上,好在筒子楼如大杂院,人多,总有人适时把孩子抱过去,给我一个划口饭的喘息时间。

       1997年房改,花了6300元将这两间房子买下,看着那个紫红色的房产证,我们好歹也成了有房一族。2000年公司集资建房,我们年纪轻又是单职工,新房自然没我们的份啦,看到隔壁邻居陆陆续续搬到新房,着实让人羡慕。转眼迈进新世纪,蜗居在山沟里的职工开始接受商品房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在巢城购房。随遇而安的性格使得我们只是把朝北的单间改造得更适合长大孩子居住。也不是没有动过到市区买房的念头,但望着高高的房价摸摸瘪瘪的口袋我们只能叹叹气,要凭自己的票子换新房子只能待猴年马月了。

      2006年,孩子六年级了,看不下去的婆婆主动帮我们在生活区打听卖房的信息,想给我们换个二手的套房。我懒得烦神,一切由她做主。当时厂里房屋交易比较活跃,很快以10多万的价格买下了42号楼一套两室一厅。基本算满意吧,虽然它紧挨着货车道,噪声灰尘都很大,但和破旧的筒子楼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就这样我们拥有了第二个红本本。房款当然是几家赞助的,不过压力也是动力,折腾了好几年总算还清了借款。

      平常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2009年,一直住在“直升飞机”楼的公婆日渐年迈,也想换个带坐便器的套房,出于某种原因拖延了一段时间,厂里开始有拆迁重建的传闻。果然,2011年公司借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的东风,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可惜天不假年,公公却因病于这年年底去世,没能住上新房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此后的两年里,每天都能看到一群退休的老职工在各个工地间徘徊议论,在他们迫切的眼神里,一幢幢楼房如春笋般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特别是18层的1号楼开挖地基,在坚硬的石灰岩上打桩,还有楼旁直径两米的排洪暗渠的安装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3年的夏季酷热难耐,可高温也阻止不了拿到一期房钥匙皖维人的脚步,大家都热火朝天地为装修奔波着。夏去秋来冬又至,2014年春节前我们和大部分一期房主一样搬进120平米的新居,相比42号楼,面积更大,设计更合理,地理位置也好。诚如马云所言:“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筚路蓝缕处,今有好图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房子的梦真的实现了!

      其实,这几年皖维的变化还有很多,通往街上的路宽了平了,厂区、生活区道路干净整洁,再也不像以前走得满鞋都是灰尘。大妈大爷迫不及待地在新公园的广场上蹦跶着,还有即将落成的游泳馆、室内体育馆……天蓝了,水清了,呼吸更顺畅了,最重要的是职工的票子也多了起来。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国富民强。人生一世,无非拾掇身心,所谓生正逢时,就要今生!

       世事变化,我们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这“子”那“子”的需求,吾等俗人,亦不能完全超脱,但已懂得坚守和摒弃,只想在这现实的钢筋森林里学会让自己快乐,活着且幸福的活着。

       (作品来源:皖维高新   曹军)

 

分享到:
Baidu
map